[医疗]遵义市残疾医生廖信荣把健康带给山村群众

时间:2014-05-22

评论0  转发  收藏  字号:T|T
来源:mobile.288-365

  在遵义县红星村,有个低矮的身影已深深扎根群众心中,越来越高大。他虽身体残疾,但刻苦钻研,掌握了精湛的医疗技术;他家庭并不富有,却无怨无悔帮助乡邻;他情系一方,15年如一日谱写“爱的奉献”。他,就是现年37岁的乡村医师廖信荣。

  身残志坚勇登攀

  廖信荣一出生,就笼罩着不幸的色彩。兄妹三人,都身带残疾。因为“拐脚”,身材又矮,廖信荣小时候很自卑。在县城上初中时,一次患了皮肤病,久久未能治愈,他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。

  “病痛也好,心魔也好,对你来说,唯有战胜它……”教师的引导和乡亲的劝说,让廖信荣暗下决心,将来要学好医学,战胜病魔。初中毕业,他进入了遵义中医学校,他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学习上,1998年6月,他以科科优秀的成绩毕业。随后,他又在遵义一家诊所跟师学艺。

  当时,老家红星村三桥一带,有600多户人家3000人口。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,留下大帮老人和孩子。就医是村里一大难题。到镇上看病,近的要走三四十分钟,远的要一两个钟头。村里的好几个老人和孩子,都因救治不及时丢了命。

  看到村子里的状况,想到自己的家庭境遇,廖信荣想回村开个卫生室。他的想法遭到家人反对。村子穷,没前途,况且,家庭负担重,他们需要钱!

  廖信荣最终说服了家人。第二年,他在村子里租了房子,卫生室开张了。乡亲们虽欢迎,但对这个刚出道的毛头小子,对能否看好病还是担心不已。

  “低廉收费,热情细致,多学多问。”廖信荣给自己定了规矩。乡亲对他刮目相看,慢慢的找他的人多了起来。看好的病,他认真总结,看不好的,他在书上研究,请老医师指教。从理论到实践,从实践到经验……他的诊治水平提升得很快。头痛脑热的小病没了问题,常见的一些的大病也能说出颗颗,诊断出病情来。

  在农村,因为住所和劳作等原因,风湿病、颈肩腰腿病患者比较多。而这些病,用祖国传统医学针灸治疗,效果好,成本低。廖信荣凭着学校教的一些基础知识,硬是通过自学攻克了这个难关。“子午流注”、“灵龟八法开穴”疗法,这些连老中医都很难懂的,他也掌握并熟练运用。他还根据自已的实践经验,独创了“子午流注表”、“灵龟八法开穴表”。几年下来,廖信荣的医术得到了乡亲认可。

  戴家院子20多岁的女同志王启容,去年7月因咳嗽在县里、市里的大医院检查治疗过,病情就是不见好转。邻居说找廖医师针灸治疗,或许能行。第一次针炙,她咬破了嘴皮,但良好的效果让她信服了。几次过后,她的咳嗽奇迹般好了。廖医师的针灸太厉害了,在村子里传为佳话。除了乡亲,镇上、县城的人都来找他治疗。

  真挚的爱给乡亲

  顺着三岔集镇南行半小时,便到了廖信荣现在的卫生室。这是一楼一底小平房,既是卫生室,也是他的家。在治疗室里,一对双胞胎正在打吊针,几个病人正在针灸。

  在诊室,笔者翻了翻廖信荣的治疗记录,少时一天有几个病人,多时有一二十个病人。他说,病人往往是白天来几个,晚上来几个,半夜三更也时常有人来。遇到特殊情况,还得上门诊治。

  廖信荣是三级残疾人,不怕夜晚起床,就怕走山路。有次出诊,他至今难忘。那是多年前初春的一个晚上,村民钟承明媳妇患重感倒床了,他上门诊治。钟承明家所在高丰组,有3公里多路程。输完液,时间已是晚上9点过钟。天黑静了,下了几天的毛子雨还没有停,道路泥泞不堪。因为钟承明临时有事走了,廖信荣只得独自回家。伸手不见五指,夜静得可怕。廖信荣背着药箱,一瘸一拐往回走。走到山梁,电瓶灯由于接触不良突然熄灭了。冷风嗖嗖,他吓出一声冷汗。好在几分钟后,电瓶灯又亮了。回到家,他一身泥水,脚起了泡,走了两个钟头。

  有了这次遭遇,晚上出诊,廖信荣的胆子大了。他说,前些年,平均一月出诊有头十次。尽管步行困难,他还坚决满足村民要求。此外,还要一家一户上门宣传防保知识、建健康档案。完善村民健康资料,他前后跑了半年时间。现在,村子里群众,那个是高血压,哪个是糖尿病,吃的哪种药,他清清楚楚,还时不时电话提醒病人用药。

  在农村,因为贫穷,“小病拖、大病扛”是普遍现象。在廖信荣的卫生室,笔者看到了好几个笔记本,里面满满记着他这些年来赊欠的账目,几块、几十块、几百块不等。15年来,廖信荣记录的账目多达2万多人次。一些群众,赊了一次又一次,多的十多次。有些特困群众的账目,他自个儿就划掉了,不收了。每年划掉的账目,少也有3000多元。对这个小小卫生室,可不是小数目。

  对一些极困病人,廖信荣还直接看病给药,账都不记了。特困老人胡大爷,生前到卫生室看病十多次,廖信荣一分钱也没有收过。

  “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,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……”有人说他傻,廖信荣就这样说。

  “中西结合以善心治冠心,德艺相兼凭医道施人道。”廖信荣家大门上贴着他自己拟的对联。群众说,作为医师,他真的做到对联所表达的境界:既治病也治心;既讲医道,更讲人道。一些乡亲家里闹矛盾,他看了病,还要作好心理疏导;个别村民不孝老爱幼,他拿药后还劝说。

  看到笔者了解情况,在场的群众还说出了廖医师一大秘密,就是他最拿手的针灸医术,对乡亲们却分文不取。在村子里,百分之二十的病人是针灸病人,他减少的收入可不是个小数额呀!乡亲们说着说着,眼眶里泛起泪花。

  三岔镇卫生院副院长江朝勇评价,廖信荣卫生室辖区基本医疗、公共卫生是全镇做好最好的,群众都认可他。

  弱肩挑起幸福家

  农村发展了,医疗改革了,群众收入增加了,看病负担也减轻了。使用的药物都是基本药物,卫生室实行零差价,一分也不多收。一次诊疗,病人只付1元诊疗费,国家补贴8元。加上公共卫生服务费用,廖信荣一月的收入就3000多元。

  一月收入3000多元,对个人来说,还算过得去。但这3000多元,是廖信荣一家7口的全部收入。谈到他,乡亲们饱食热泪,是与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的。

  廖信荣的大哥廖信龙比他大6岁,残疾程度比他严重,多年前手脚肌肉就已萎缩,大小便失禁,吃喝拉撒都在轮椅上,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。现在村里评了低保,每月低保费100元。父亲患直肠癌作了手术,母亲也有冠心病,都不能参加生产劳动。一家子生活的重担都在他和妻子肩上。好在妻子也是个通情达理、勤劳节俭之人。

  很多时候,廖信荣白天给乡亲们看病,一家一户建居民健康档案,开展慢性病随访等工作。忙完一天,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,还要给哥哥洗漱,照理就寝,十多年如一日。哥哥心理充满感激,“要不是兄弟照顾,我早就钻黄土了。”

  68岁的老父亲五年前作了直肠癌手术,身体一直很虚弱。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,廖信荣一有空,就找医学书籍钻研,找了好多中药方子。根据父亲的情况,他自配了药方,抓了中药,再找机器打成粉末,让父亲按时服用。在最近的体检中,父亲各项身体指标正常了。笔者采访,老廖还热情地端茶送水,脸上洋溢甜美的笑容。

  有些时候,父母和哥哥都感觉拖累了他们,心理有些过意不去。为了让父母和哥哥安心,廖信荣还经常劝导他们,“现在国家政策好了,日子也算过得去了。我们也不是贪图享受的人,你们把身体养好,心里舒心,就是我最大的孝心。”

  廖信荣的无怨无悔,让这个原本不幸的家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。老父亲时常跟别人说,生了三个残疾子女,是他这辈子的不幸;但有廖信荣有孝心有爱心,是他此身最大安慰。

  廖信荣还有个心愿,就是把两个子女培养好,以后有了本事,多为乡亲们做点事。廖信荣的事迹感动了当地老百姓,感动了各级政府和部门,他多次被县、镇评为“优秀乡村医生”,2012年获遵义县“十一五自强残疾人模范”荣誉称号。(通讯员 杨金)

志愿者服务
分享到:
您看完本文后的心情:
中国社区网社区视频